受訪專家: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 康琳
生命時報記者 張健
不少老人抱怨:“醫院越去越多,錢越花越多,治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康琳說,老人多病共存,一是不同病種治療、用藥可能存在的矛盾如何解決,二是某些疾病治療副作用會使老人面臨更復雜的風險,這些應如何避免,三是焦慮、抑郁或認知功能障礙等老年綜合征應當受到重視。針對這些困擾,近期,美國斯坦福醫院科研人員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有三種方法既可提高患病老人的保健質量和滿意度,又可節約醫療費用。
同伴支持。研究發現,讓健康老人與患病老人交流,可將30天再入院率降低25%。同伴支持可減輕不良情緒、交流護理經驗。護理人之間交流可疏解心理壓力,提高照護質量。大部分家屬剛開始護理癡呆老人時,可能連基本的喂飯、起居照顧都需要學習,通過同伴支持,可快速幫助老人提高生活質量。但康琳強調,這并不適用于用藥和治療經驗。每個老人的慢性病、危險因素、控制指標不一樣,治療必須個性化。如果同伴給的用藥推薦、治療意見不科學,反會有損健康。
跨學科團隊上門指導。包括疼痛護理、用藥管理、評估抑郁情緒?!霸摲椒梢詭屠先司S持身體和情緒健康,減少住院和長期醫療服務支出,也能避免老人反復跑急診?!笨盗照f,每天近1/4的門診是女子或親戚拿著老人的資料來求醫問診,雖然這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不能替代上門指導。
之前的一個案例讓康琳印象深刻:一位病情復雜的老人出院第一天,家人急忙打電話:“老人出現了憋氣,怎么辦?”康林說,患者離開醫院時病情穩定,不至于馬上又要來急診。便建議他們打電話給提前簽約的機構,讓專業人員上門指導。結果發現,是患者的吸氧管被身體壓住,因氧氣沒供上出現低氧、憋氣?!叭绻麤]有專業人員上門查看,老人又要被送回急診、做各種檢查,不僅折騰,還有不低的費用,且不一定能查出原因?!睂I醫護人員上門指導,可以及時解決一些小的突發情況,緩解家屬焦慮情緒,其專業評估也可以幫醫生盡快判斷老人情況。
臨終關懷舒緩治療。統計表明,超過25%的醫療支出用在生命最后一年,并且病人面臨很多過度且無用的搶救措施,渾身插滿管子,既遭了罪,效果也不好,病人家屬也會承受更多痛苦。在此期間,請專家進行3~5次電話指導,幫助患者和家人明確健康目標,做出理性選擇??盗毡硎?,歐美等國家的臨終關懷計劃有完善的制度和政策保障,通過舒緩治療,可讓病人少受罪,減輕醫療負擔。但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是政策、制度上很多問題待解決,二是缺乏相關法律保障。
總體而言,“不管用什么方法,幫老人整體把關醫療保健質量是關鍵?!笨盗毡硎?,老人常常多病共存,在按??苿澐值木歪t模式中,很難一次找到準確的就醫科室。當今,我們提倡的“一站式服務”,就是從整體角度,幫老人解決醫療保健問題。短期目標即解決最緊急的問題,如急性疼痛、突然消瘦;長期目標是做到與慢病共存,維持功能狀態,保證生活質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