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廣東愛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長 馬健文
近日,一段孫女帶爺爺奶奶旅游前的宣誓視頻,引發網友共鳴。視頻中,爺爺奶奶在孫女的帶領下,握拳宣誓:“絕不說‘門票太貴,你玩吧我站外面就行’”“絕不說‘外面太貴,還不如在家吃呢’”。很多想帶長輩體驗新鮮事物的人,可能都被類似的話掃過興,原本的興致勃勃也變成敷衍了事,甚至以爭吵告終。
日常生活里,有些老人不習慣接受晚輩的好意,孩子們買點東西常會落埋怨。老人即使勉強收下也可能不舍得吃、不舍得用,把東西一直存到過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怕增加負擔。老人看到晚輩孝順當然會欣慰,但同時也會心疼他們奮斗的不易,不想因為自身享受給子女增添負擔。老人如果直接這樣表達,晚輩大都會繼續堅持,所以他們可能裝出自己不喜歡的樣子,用“不要”“太貴”“不實用”等有些掃興的話來拒絕。如果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求,反而會主動向晚輩索取,比如影視劇里要求兒女買三室一廳給自己住的蘇大強,所以每個拒絕的背后都是老人的無私愛意。
觀念有差異。首先是消費觀的差異,有些消費對年輕人來講是正常支出,但對于經歷過艱苦歲月的老人來講是奢侈,他們很難坦然享受。更進一步說,還有價值觀的差異,比如有些老人覺得有錢就要存起來,為結婚、生育做長遠打算;年輕人會更重視當下的生活品質,結婚對他們來說也不是必選項,所以在旅行、餐飲、娛樂等方面的投入更大。兩種觀念一碰撞,就容易引發不快。
不管是何種原因,子女孝順長輩的行為長期被否定,積極性會受到打擊,久而久之,雙方容易疏遠,有時還可能出現爭執,影響雙方關系。因此,老人要學會適當接受晚輩的付出,并給予贊美。至于禮物是否適當,不應以老人的標準來評價,而應從晚輩的收入水平出發,若稍顯貴重的禮物不會造成他們的經濟負擔,老人完全可以欣然接受,表達喜愛。
有時,年輕人安排的活動不符合老人預期,比如一些特別的行程或新奇的美食。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建議老人別急著拒絕,而是秉持多嘗試、多體驗的心態大膽接受,讓晚年生活更多姿多彩。這樣一來,兩代人之間的話題也會更豐富。
至于文章開篇讓老人宣誓的例子,可能只是為了短視頻效果,若真的讓長輩照做,容易冒犯他們。合適的做法是與老人多交流,消除他們的顧慮;晚輩購買禮物或安排旅行時,也要多考慮老人的實際情況和真實需求,而不是單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免造成浪費和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