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年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護師 羅昌春
老年人全身機能減退,維持自身穩態的能力下降,對外在環境的變化無法及時做出反應,會導致步態不穩,容易跌倒。除了對軀體造成傷害外,跌倒對老年人心靈的影響更不容忽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跌倒恐懼。
跌倒恐懼是一種對跌倒的過度關注,很多老年人跌倒一次后,內心會戰戰兢兢,擔心再次出現意外,變得不愿意活動,害怕擁擠的地方等。這種心理創傷常發生在65歲以上老年人中,約50%沒有跌倒史的老年人也有跌倒恐懼。據統計,我國社區老年人害怕跌倒的比例達41%~65%。以下幾種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1.有跌倒史;2.高齡、女性、無配偶、文化程度低、獨居;3.自理能力差;4.使用助行器;5.有焦慮、抑郁情緒;6.患有3種以上慢性疾病。此外,能引起老年人平衡能力、肌力下降的疾病,均會導致一定程度的跌倒恐懼,如髖部骨折、帕金森、腦卒中、肌少癥、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視力下降、感覺障礙、認知功能退化等。
跌倒恐懼會導致老年人久坐增加、外出減少、社交受限,同時伴有機體功能退化、肌肉萎縮和平衡不良,進而導致廢用綜合征,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可能比跌倒本身的傷害更加深遠,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跌倒恐懼不只局限在老年人身上,照顧者害怕老年人跌倒的比例也高達73%。很多人因此秉持 “靜養”文化,認為只有讓老年人坐著或躺著才安全,常常會限制老年人外出,導致老年人活動量減少、行動能力逐漸下降,更易誘發跌倒。
因此,人們需要早期識別這種健康問題,并及時糾正。從心理特征上看,跌倒恐懼主要表現為強烈的恐懼感、對相關活動缺乏信心、焦慮等負面情緒以及過度擔憂;從行為特征上看,主要表現為不愿意動、拒絕參加社會活動、常常靜坐或臥床、回避行為明顯等。
國際版跌倒效能評估表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跌倒恐懼評估表,其中包括16項活動:打掃房間、穿脫衣服、準備簡單的飯菜、洗澡、購物、從椅子上站起來或坐下、爬樓梯、聽電話、拜訪親友、參加社會活動、散步、伸手拿高過頭頂的東西、在滑的路面上行走、在擁擠的人群中行走、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行走、上下斜坡。(見二維碼)
每項活動分為完全不害怕、有點害怕、相當害怕、非常害怕4個程度,分別計為1分、2分、3分、4分,總分為所有項目得分之和,最低16分,最高64分,得分越高,表示恐懼程度越高。
緩解跌倒恐懼,需要老年人和照顧者的共同努力,建議大家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認知行為療法。許多老年人的恐懼源于對跌倒的錯誤認知,比如“只要運動就會摔倒”“只要摔倒就會骨折”等。認知行為療法是通過糾正老年人的看法與態度,減少他們對跌倒的恐懼,并讓老年人在行為上做出改變,勇敢地動起來。
運動干預。運動干預是通過平衡訓練、力量訓練等,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強化腿部肌肉,預防跌倒,進而減少恐懼。除了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等方式,也可嘗試以下3個簡單的動作。
側面提腿。單腿站立,另一條腿向側面提起,保持5秒后換另一邊,重復8次,有助于改善穩定性。注意保護承重腿,若有不適要及時中止。
爬樓梯。上下樓梯時注意抓緊扶手,這個動作能讓老年人在起伏不平的地面行走時,步伐更加穩定。
坐立運動。雙膝略微分開,緩慢地從座椅上站起,可適當增加難度,如雙手交叉抱于胸前,或向前伸出雙臂,與肩膀同高,然后進行坐立運動,重復數次,以自身能耐受的程度為宜。這個動作可以讓老年人在改變體位,如從椅子或坐便器上站起、坐下時,更能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