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長期沒食欲,有的狂吃再催吐,有的偏愛吞異物
受訪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教授、主任醫師 杜亞松
本報記者 田雨汀
“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是家長對孩子成長最樸實的期望之一。不過,近期由西班牙卡斯帝里亞-拉曼查大學健康和社會研究中心領導的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志·兒科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存在進食障礙的兒童青少年,遠比人們想象中多得多。
兩成孩子有進食障礙
研究團隊統計了16個國家及地區6.3萬名7~18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數據,結果發現,超過22%的孩子患有進食障礙,包括厭食癥、貪食癥和其他極端節食行為。其中,患病女孩的比例為30%,男孩則為17%;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的增加,發病率有所上升。研究的第一作者洛佩茲吉爾博士表示,進食障礙是最危及生命的精神問題之一,相比健康人群,患者的壽命會縮短10~20年。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教授、主任醫師杜亞松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我國不少兒童青少年存在進食障礙,且近年來患病比例在逐漸增加?!斑M食障礙是一種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生理障礙,表現為反常的進食行為,或對食物、體重、體型過分關注等?!倍艁喫山榻B,進食障礙主要分為神經性厭食癥、神經性貪食癥和異食癥,行為上包括節食、暴飲暴食、嘔吐、食用非食物等。
神經性厭食癥簡稱厭食癥,患者會有意地嚴格限制進食量,導致體重明顯下降且低于正常值。杜亞松表示,厭食癥患者通常有兩個特征:1.十分在意自己的體重。特別害怕體重增加,執著于減重和更苗條的身材。他們認為體重越低越好,即使已經很瘦了,還會認為自己胖。2.對食物興趣漠然。這類患者會出現持續性的食欲低下,不想吃或吃得越來越少,對美食提不起興趣。長期厭食不僅會造成營養不良、脫水、水腫,還會引起皮膚粗糙干燥、脫發等問題,嚴重者影響心肺和肝臟功能,甚至出現昏迷、死亡。有研究統計,5%~15%的厭食癥患者死于軀體并發癥或自殺。
神經性貪食癥簡稱貪食癥,患者的進食欲望極為強烈,喜食甜食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食物,常常不由自主地吃下大量食物,直至腹部出現脹滿甚至疼痛的感覺?!芭R床上,我曾遇到一個患貪食癥的孩子,一天可以吃下5斤面包,最多一次性吃了一個20斤的西瓜?!倍艁喫烧f,患者瘋狂進食后,吃下的東西全被吐了出來,其實只是過了個嘴癮。不同于暴食癥,貪食癥患者會在暴飲暴食后出現不恰當的抵消行為,如習慣性催吐、濫用瀉藥、節食等,形成一種“暴食-內疚-抵消-暴食”的惡性循環。因此,這類患者往往吃得很多,但又不胖。
異食癥也被稱為異食癖,多發于嬰幼兒和兒童,5~10歲最常見。孩子會持續性地啃咬或吞咽一些非營養的物質,如頭發、石子、土塊、紙張、樹葉、肥皂、鉛筆芯等不能作為食物的東西。異食癥患者常伴有性格怪異、情緒和行為障礙,可能導致食欲低下、偏食、營養不良、腸梗阻、鉛中毒、腸道寄生蟲病等后果,若吞下火柴棍、紐扣等物品,還可能引起氣道阻塞,危及生命。
誘發因素復雜
“我孩子是不是‘神經病’???”“他就是調皮、搗蛋、不聽話,才故意吃這些東西的!”面對孩子的進食障礙問題,大多數家長會不知所措,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是孩子處于叛逆期,故意和家長對著干。對此,杜亞松表示,兒童青少年出現進食障礙,與心理、生理、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復雜因素相關。
生理或心理障礙。研究顯示,厭食癥不僅與遺傳因素有關,還和追求病理性苗條的錯誤認知存在聯系;對于貪食癥,有學者認為其與雙相情感障礙類似,患兒會在高興時拼命吃很多東西,吃完就開始后悔、焦慮,然后將食物吐出來;患異食癥的孩子,一般可能存在智力缺陷或自閉癥、強迫癥、孤獨癥等精神問題,也可能體內存在寄生蟲感染、缺乏某種營養元素。例如,缺鋅、缺鐵時會導致機體代謝紊亂,出現味覺異常;壓力大、焦慮的人可能通過亂吃東西來緩解壓力;經歷過童年創傷的孩子也可能通過吃不可食用的物品來吸引家長的注意。
家庭因素。家長總在吃完飯時說“我今天又吃多了”“這頓飯我應該少吃一塊紅燒肉的”……這類餐桌文化、進食氛圍和生活方式,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出現厭食的行為。有時候,家長雖然在生活上給予了孩子精心照顧,但過分關注和控制會給孩子帶來“窒息感”,引發進食障礙。親子關系不和諧是兒童青少年出現進食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過分約束孩子或把孩子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都會給其帶來很大壓力,導致患病。比如,父母愛炫耀自己的女兒聰明可愛、人見人愛、成績好,孩子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不能給父母丟面子,要變得更漂亮、學習更好,就有可能患上厭食癥。
社會文化影響。人的審美往往會被社會文化因素左右:老人喜歡把孫輩養得白白胖胖;廣告大力鼓吹身材苗條的女性是自信、自律、美麗的代表。這些因素很容易對兒童青少年造成影響,直接或間接導致孩子患上貪食癥、厭食癥等。一些青春期的女孩過度追求極瘦的身材,將目標鎖定在減肥上,從而掉入厭食癥“陷阱”。有數據顯示,舞蹈演員、時裝模特等患上厭食癥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群的3~4倍??上攵?,以他們為“榜樣”的孩子,也極有可能步后塵。
父母該怎么做
“很多時候,孩子已經出現了進食障礙,但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倍艁喫烧f,兒童青少年出現進食障礙后,若不及時接受治療,會給身心發展帶來諸多影響,包括生長發育遲緩、學習能力下降、心理問題加劇等。他表示,一旦發現孩子出現持續時間較長的異常飲食行為,一定要及時就醫,引導孩子積極配合治療。
提高孩子認知?;加挟愂嘲Y的孩子極易吃下玻璃、釘子、石頭等危險物品,需要胃鏡取出或洗胃,發生胃穿孔、腸梗阻等并發癥時,還需要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家長應密切但不過度地關注孩子行為,想方設法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讓孩子學會判別什么東西可以吃、什么不能吃,也可以通過獎懲措施幫孩子掌握正確的飲食認知。
了解心理困擾。進食障礙是心理障礙的一種表現形式,父母切忌一味責怪、埋怨孩子,更不能為此感到羞愧。應理解孩子的困擾和艱難,看到孩子積極的一面,營造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孩子出現情緒或睡眠問題時,家長最好帶其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必要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使用抗焦慮藥物等。
調整飲食結構。對于貪食癥患兒,家長不能一味縱容孩子的行為,需限制其飲食,控制每餐的攝入量,督促其均衡飲食,可以讓孩子多吃蔬菜,以增加飽腹感。如果孩子患上了厭食癥,則應改為少量多餐,可吃些蛋白粉、米糊等易于消化吸收的流食,逐步建立良好的恢復基礎。
最后,杜亞松提醒,父母是幫助兒童青少年預防和克服進食障礙的第一責任人,應堅持做好以下幾點:1.進食障礙的康復和治療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家長要給孩子更多耐心。2.不斷鼓勵孩子,給予更多愛和支持。3.學習相關知識,知道何時應咨詢營養師和心理醫生。4.密切關注孩子的學業和社交,幫孩子減壓減負。5.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比如一起運動或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