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娟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王大華
本報記者 施婕
是什么造就了我們的美好生活?美國哈佛大學一項跨度長達80年的研究給出了答案:良好的關系。美好生活不是由金錢、地位或是成功決定,而是取決于你的人際關系,正如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精神病學家羅伯特·沃爾丁格所說:“良好的關系不僅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感到快樂,還能讓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更健康,預期壽命更長?!?
好關系是平衡壓力的關鍵
這項研究開始于1938年,初始時追蹤了724名參與者,加上他們的后代,如今研究人群已經擴展到1300人,成為迄今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成人生活研究之一。
既往研究表明,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心情舒暢,同時增加自信心和安全感,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作用。而本項研究聚焦于壓力對健康的影響,從而找到良好關系與疾病的關聯。壓力是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當人們處于壓力之下,身體會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反應,因為身體正在做好準備來迎接挑戰。當挑戰消除,人們也渴望身體能恢復平衡,這個時候,良好的人際關系則是重要的解壓閥?!叭绻磉呌幸粋€好的傾聽者,的確可以幫助我們從緊張和不安的情緒中平靜下來?!?羅伯特·沃爾丁格解釋說,相反,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際關系,人們會處于一種情緒的隔離狀態,難以緩解的壓力會提高身體激素水平和炎癥水平,可能對健康產生無法逆轉的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大華說,在心理學中,人際關系由核心到外圍分三類:第一類是有著強烈情感鏈接,感受到愛和尊重且無法失去,這是最內核的親密關系,比如伴侶關系;第二類是感受到愛與尊重,但可以不在身側,比如長大的子女,摯友等;第三類是感受到尊重,但沒有愛的交匯,比如同事、同學、鄰里等。良好關系的定義并不復雜,簡單來說,就是雙方都舒服,相處時沒有明顯的壓力,能保持內心靈活性,同時能實現一定的訴求。
“人到了老年期,會更加依賴人際關系,更加需要良好關系帶來多元化的滿足?!敝袊茖W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娟說,當老人從社會生產的中心被邊緣化,外圍關系逐漸缺失,若處在核心的家庭關系也不足以滿足身心需求的時候,孤獨感便隨之而來。多項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獨問題不僅普遍且具有高危害性,比如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影響身體健康,折損壽命。
此外,浙江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一項持續20年的研究發現,人際關系對健康的影響在女性的中年時期就會早早顯現。與人際關系良好的中年女性相比,人際關系薄弱的中年女性出現健康問題的可能性要高出1倍以上。經評估,不良關系也與其他公認的風險因素(如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產生的影響類似。李娟說,到了老年時期,人際關系,特別是家庭關系,對男性健康的影響更為重要,原因在于男性的生活能力相對薄弱,在家庭關系中多是接受的一方,一旦缺失,會影響其日常起居,以及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
好關系重質不重量
人際關系無疑是人們值得用一生去經營的事業,但有的人可以好友如云,有的人卻形單影只。在專家看來,建立好的關系受多重因素影響,而真正好的關系,重質不重量。
專家們表示,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總體有三方面:首先,與個人性格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始終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高度戒備,會影響良好關系的建立;其次,與人們的思想和認知關系密切,雙方的思維定勢、觀點觀念、看問題的角度,均能影響彼此交往的深度和層次;第三,與空間距離和交往頻率有關聯,通常人與人在空間距離上越近,交往的頻率越高,雙方更容易了解、熟悉,關系也更密切。
“性格內向并不影響良好關系的建立?!崩罹暾f,性格外向的人相對容易建立關系,但關系多不代表人際關系好,特別是老年期,關系的質量勝過數量。在建立關系的過程中,志趣相投是基礎,在此基礎上互相補足、提升,是最理想的狀態。
隨著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也日益凸顯?;ヂ摼W能夠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拓寬溝通渠道,促進人際交往新方式的產生,與此同時,當人們長期滿足于線上的虛擬溝通時,也可能忽視線下交際?!皩夏耆藖碚f,目前的行為觀察得到的結論是,對于其人際關系的建立和拓展,網絡能起到不可替代的增益作用?!蓖醮笕A說,在老年人中有這樣一個現象,誰比較擅長互聯網交際,誰在現實生活中也容易建立好的關系。原因在于,學習和應用網絡有一定的門檻,需要老年人擁有好奇心,愿意接受新鮮事物,保持一定學習能力。所以,擅長使用網絡的老年人,往往更有意愿、更有能力建立良好關系,網絡會成為他們的社交“放大器”。
真誠待人,好關系伴隨一生
為何很多老年人會陷入孤獨,難道真的是自己性格孤僻、不合群嗎?王大華說,人的一生中,從成長到成熟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因為自我認知及生活環境的差異,會建立不同的人際關系網,有些關系能夠伴隨一生,有些僅僅屬于某個特定的人生階段。比如,在工作中可能會和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成為朋友,最終成為伴隨一生的摯友;結婚生子后,育兒任務延伸而來的奶爸奶媽們,則可能成為這一階段人際交往的重心;到了老年時期,很多人步入退休養老的生活,關于工作的人際圈會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在老年大學、社區活動中建立的新的人際關系。若是因為雙方觀點或處理方式不同,分歧不斷擴大,繼而造成關系破裂,這難以避免,也需要坦然接受。
王大華表示,對老年人來說,缺失兩種關系最損害幸福和健康:一是與家人產生分歧,造成關系疏遠與冷漠;二是死亡帶來的核心人際關系缺失,因為從失去到走出失去的過程有時伴隨著巨大的痛苦,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加倍關心,必要時應向心理輔導方面的專業人士尋求幫助。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真心待人。在人際相處中,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真心實意去關心、關愛身邊的人。有研究表明,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的人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聆聽重于表達,尊重別人的隱私,不過分謙虛,犯錯誤時勇于承認及坦誠道歉,不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找借口,不過分討好別人,珍惜自己和別人的時間。
主動維護。日常中,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問候就能獲得積極的回應,如見面打聲招呼,電話問候一下等。另外,一起去做相同的事、偶爾送些小禮物等,都是維護人際關系的正向積蓄。
發展聯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參與活動或討論相關話題,可以加深聯絡,發展更多關系。
時常反思。沒有任何關系是一成不變的,人們需要在變化中及時反思自己在這段關系中的狀態,及時調整。王大華說,很多人際矛盾的發生與經驗主義和固執己見有關,如果敢于面對曾經失敗的關系,并且在這段關系中完善對自我的認知,對世界的認知,就意味著成長。成長是一生都在進行的功課,老人也不例外?!?